[取消行政级别易,取消官本位思想难]官本位思想

  “暨南大学的校长行政级别是正厅级,校长、副校长都没有配专车,工资也是绩效工资,其行政级别并没有带来实际的资源,意义不是很大。”昨日,进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提出观点认为,高校取消行政级别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制定完善的自主办学机制,减少官本位的思想。(03月02日 来源广州日报)。

  高校取消行政级别,笔者非常赞同。只有彻底地从行政级别中摆脱出来,建立起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完善好符合高校发展的评价机制,中国的高校才有可能健康待续的发展,才有可能出现世界一流的大学。

  但是,对于周天鸿副校长“其行政级别并没有带来实际的资源,意义不是很大”的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因为如果事实真如周天鸿副校长所说,那大学就不会出现“校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大家挤破脑壳争级别、争职务的现象。

  可能对于暨南大学及其负责人来说,行政级别的确没有带来实际的资源,意义真的不是很大。但是,在中国,几乎在所有的地方和单位,只要是国有的、是公立的,都有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同的行政级别其资源配置和物质待遇可以是天差地别。一个三个人的厅局级单位与一个几万人的科级单位,其享有的各种资源、其负责人的基本待遇可以是差别悬殊。

  因此,在中国,无论什么单位,也无论什么行业,人们注重的就是行政级别。从企业到学校,从司法机关到行政机关,从事业单位到科研院所,从道观到寺庙都在争行政级别。一旦单位的级别提高了,其经费保障、办公用房、小车配置等都会相应增长。而如果干部的级别上升了,其工资、奖金、福利也都会相应增长,连坐的小车、住的房屋,甚至死后的丧葬仪式的规格都有不同。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单位就不是想方设法地做好工作,服务好社会,而是千方百计地争级别,科级争处级,处级争厅级,厅级争副部级,副部级争正部级。许多人就不是兢兢业业地做工作、搞研究,钻学术。而是削尖脑壳往往官路上挤,朝思暮想搞一顶乌纱帽戴上。所以,一个市就有11个副市长,一个县政府办公室就有28名股级秘书。

  笔者一个同学在一家以宣传为主业的事业单位工作。他告诉我,按说这家事业单位是不应该定什么级别的。但是,当地所有的单位都定有级别,所以政府文件也明确规定他们单位为“局级”也就是“科级”,局长是正科级。工资待遇、各种津补贴都按科级发放。下面的级别和待遇就相应地递减。

  有些人业务能力很强,工作干得非常出色,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级别,有些待遇就享受不到,每年的基本收入就要比别人差一大截。所以,包括一些业务尖子在内的职工,就不是想着怎么干好工作,而是想着怎么当上干部,搞一个级别。哪怕是国家公务员系列中没有设置的副股级也争夺得非常厉害。为了平衡,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局领导就只有超规定、超职数提拔干部,干部与职工的比例几乎达到了一比一。而一些业务能手成了干部以后,就更加远离业务,他们总结是提拔了一个干部,就少了一个业务骨干。但是,又没有办法,因为,当下许多地方对单位和个人其考核标准、其评价机制好象只有一个,那就单位是什么级别,本人做的多大的官?

  哪怕你业务能力再强,业绩再优秀,如果没有一定的级别、没有一个职务,社会也不会尊重你,人们也不会看重你。好象没有一定的级别、不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单位就没有底气,个人就没有成功的人生长。而如果你一说是地厅级、省部级;是县长、市长、厅长,人们就肃然起敬。就会认为了不起,有本事。

  在这种情况下,连和尚、道士都要争个级别,就出现了处级道士、局级和尚的现象。官本位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也就是根深蒂固。

  从道理上来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应该是是以培养人才来衡量,以学术成果来做标准。它的资源配置应该是由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来决定。但是,目前中国的大学资源配置还主要是依据其行政级别来决定的,员工的待遇也是依据本人的行政级别来决定的。

  所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易,取消官本位思想难。因此,要想“制定完善的自主办学机制,减少官本位的思想”,就必须破除原来对大学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重新建立起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管理工作体制,完善好符合高校发展的评价机制。从资源的配置、待遇的分配都向教学效果倾斜,向一线教授倾斜!这样,学校不再为争级别而费心,教授不再为当官而努力,中国的大学才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大学,才会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