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天空故乡_故乡天空情

  天空,在古代汉语中,分为天和空,意为宽广的宇宙。也有人用碧落来形容天空。碧落是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后来泛指天上(天空)。但在我的印象中,在中国天空的来源是由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所产生天、地之分后,才形成了所谓之天与空。

  在这漫无边际的天空中,究竟那片好呢?我不知道,但在世界之内同是一个天,同住一片地,但有的地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生喜气洋洋;有的地方在下雨、刮风,乌云遮蔽了太阳、星星和月亮,万物在忧伤中生长;有的地方在下雪,天下一片寒白,大地同一着装

  如果真的让我来选择这天空究竟那片好,如果是站在世界上的中国以外的某一个国家,我会说:是中国的天空;如果是站在中国之内的山东省以外的某一个省,我会说:是山东的天空;如果是站在山东省之内烟台市莱阳以外的某个地区,我会说:是烟台市的莱阳;

  最终不可忘怀的还是那生我、养我的故乡的天空有诗为证:

  不是家乡太多,

  而是我们白云深处的人在好心;

  不是水滴太少,

  而是寒冷不懂得洙河。

  家乡时,就去抚摸我的洙河;

  快乐时,也去抚摸我的洙河;

  家乡的天空,

  总是美好的。

  如今,故乡的那片白天,还是那片白天。太阳一出还是红红的从早到晚,从东方到西方温暖着大地上万物,照耀着父老乡亲们的劳作;有时天是蓝蓝的,有几丝白云飘荡、飘逸着;有时下着细细的小雨,滋润着干枯的大地,给万物带来无限生机;有时闪电雷鸣,大雨倾盆,洪水滚滚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同时,也驱除了夏天的干旱和炎热;适时的降露,降霜、降雪、九九寒冬的到来,说明秋收冬藏的结束,预示着新的春天的到来又不远了。

  如今,故乡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月缺月圆还是那样的运转着,有时它也起的很晚,当天亮之时它还挂在西边的天上,直等到太阳的出现它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有时不知是圆月还是月牙伴着星星走,还是星星伴着圆月或是月牙离去。但是,一年之中有两个节日,人们终生是会为它庆贺的,那就是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以古老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观赏着它,祈祷着它,祝愿着自己的家人能够像它一样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如今,故乡的夜空,还是那个夜空,高高的苍穹中布满了密密的星星,那亮亮的是毛愣星,有时天亮了它还挂在空中;人们最熟悉的要算北斗七星了,由于北斗七星都比较明亮而且始终处在正北方向,所以人们常用来作为指示方向的重要标志,用来导航;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星,从小数到大,一致现在也没有数得清

  记的,在不远的70年代以前,无论是白天还黑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们,那里还有闲心去欣赏这旷宏大度的天空,这艳而似镜的太阳,这靓丽娇柔的月亮,这美丽似水晶般的星星。

  天刚破晓之时队长们就喊叫着上山了,吃了早饭又马不停蹄的上山了,一直到午时三刻方能收工,下午不到一点半又要出工,无论是太阳温暖的春天;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天;无论是太阳忧愁的秋天;无论是太阳凄怆的冬天。

  傍晚散工时或者晚上记工时,队长就布置好了夜间和明天的活儿,忙时披星戴月干活到半宿,如麦季抢收抢种(见《麦子情结》),秋季的秋收秋种(见《花生情结》、《番薯情结》、《玉米情结》等),因此一回到家里,劳累的人们一躺下就睡着了,只有那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们还在暗弱的油灯下唠着咯儿。

  冬天,人们也很少休闲,大多时间是在整大寨田,那时的我正在高中读书,晚上也随着大人们前去整修大寨田,为此还写了一篇作文:《农村的夜晚》:满山的灯(当时用的是汽灯)光似珍珠一串串,银锨飞舞上下飞翻。众人拾柴高火烟,薄地一宵变良田,就是这样的一篇小文章被语文老师当着范文在班上给读了,表扬了,那时还真是火了一把。要不就搓绳子,打帘子和胡桔(高粱杆)箔以备来年盖地瓜种和场上盖粮及囤粮之用;早晨不论是大人小孩都早早的不情愿地从暖被窝中起来,不是出去拾粪,就是上山搂草,我也是其中之一。当时有句口号叫什么干到大年三十晚,吃了饺子就上山。现在想起来真是有些好笑极了。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故乡的太阳,故乡的月亮,故乡的夜空,故乡的星星,却也悄然无声地发生了变化。

  人们再也不随着太阳转了,也没有人喊着干活啦!劳作的人们自由了,早晨趁风凉时早早外出到农田耕锄,热时早早回来,到树隐下、门楼中喝喝茶水聊聊天。

  晚上的月亮也不在是夜间行路照明的唯一了,而实实在在的变成了观赏之月,因为村里通上了电,家家安装了电灯,村街道上也安装了路灯,晚上吃饭之间和饭后看看电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尽情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无不悠闲自在,真是神仙过得日子。

  星星们眨着闪闪发光的眼睛在遗憾着,发出轻微的感叹:人们为什么不用披星戴月了啊?!

  这真是:

  五洲四海天地间,

  日月星辰照宇寰。

  春夏秋冬行大道,

  众生归一顺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