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记忆口诀_记忆的谜题:科学解析文学作品中那些与记忆有关的问题

公司楼下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开了个小卖部,卖些饼干、薯片、可乐之类的零食饮料度日。其实小店主要是奶奶在经营,爷爷患有老年痴呆,自理都困难,更别说其他。我们工作的时候,楼下总是传来爷爷的叫唤声——“奶奶——”“奶奶——”。奶奶如果没有及时出现在他跟前,就脏话骂个不停。刚搬到这边的时候,我们还觉得新奇,甚至略微有些不适,但渐渐,大家都把它当成了工作的背景声。

不知道其他同事怎样想,每每想起这个老人,我心里都会感到一阵悲哀——他几乎失去了前半生所有的记忆!而且,伴随着严重的失忆,他也丧失了他大部分的心智资本。换一种说法就是,他没有了过去,也不会有未来,就连此刻都根本无从感受和把握。

现在的我是由过去无数时刻的我堆叠起来的,没有了记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

对我们而言,“记忆”二字实在太过平常,许多人将已它视为理所当然,并不会过多地去留意它。我们之中很少有人去会问为什么我们三四岁以前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什么那些令人伤怀的事情我们总是记得一清二楚?为什么蒙羞和受辱让经年不忘?为什么某种嗅觉会让我们突然记起30年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还有,转瞬即逝的似曾相识感是怎么回事?

但有两种人却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一种是作家,一种是心理学家。

记忆是作家们写作的一大灵感之源,他们普遍敏感,很轻易就察觉到了记忆这位魔法师的变化多端。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建立在这些记忆的魔法之上的,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朱天心的《匈牙利之水》。

当然,作家只负责记录。要来解释记忆这回事儿,还必须求助于我们的心理学家。一直以来,记忆就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个人对人类记忆的运作也很感兴趣,最近在读荷兰心理学家杜威·德拉埃斯马的作品,受益良多。他毕生致力于记忆的研究,专攻人类记忆的本质和运作方式,主要著作有《记忆的风景》、《记忆的隐喻》等。

我在想,如果能将感性的文学作品与心理学家们对记忆的科学解释结合起来,岂不是很有意思?文学作品中对记忆的描述能唤起我们的共鸣,而心理学家的科学解释则能满足我们欲“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

童年失忆症:你最初的记忆留在什么时候?

大多数人的最初记忆可以追溯到2—4岁时发生的事情,纳博科夫在他的著作《说吧,记忆》中就有一段对他最初记忆的描写,他说这种记忆的醒悟是在1903年8月的某一天发生的。

那一天恰好是他母亲的生日,阳光明媚,他牵着父母的手沿着圣彼得堡附近的乡间住宅的小路漫步。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学数数,于是他问父母自己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有多大。得到答复后,他才知道自己4岁了,而父母也与他一样有年龄,为此他感到“非常震惊”。“在那一瞬间,我深切地意识到,那个二十七岁、穿着柔和的白色和粉红色衣服、拉着我的左手的人是我的母亲,而那个三十三岁的、穿着刺眼的白色和金色衣服、拉着我的右手的人是我的父亲。”而在此之前,父母的形象一直湮没在他模糊的婴儿世界里。“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对父母的年龄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不断要人家告诉我他们的岁数,好像一个心情紧张的乘客为了对一只新表而询问时间一样。”

纳博科夫最初的记忆停留在4岁,那么你的呢?为什么在那以前,我们的记忆是一片空白?

在心理学上,关于童年失忆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在生命头几年里根本就没有记忆被储存下来,因为人类大脑在几岁前发育还相当不健全以至于不能存留持久痕迹。

第二类观点则认为,人在三、四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幼儿在当时对信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音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音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之内,长期记忆中自然句贮存不下语文信息,因而不能用语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

嗅觉与记忆:你曾被某种味道勾起过往昔的回忆吗?

朱天心小姐的《匈牙利之水》是我很喜欢的一篇小说,一个关于嗅觉的故事。两个中年男人参加了同一个聚会,其中一个男人身上有种香茅油(可用作杀虫剂、驱蚊药和皂用香料)的味道,这种味道唤起了另一个男人一段三十年前的回忆:

那时候,整条街上、事实上整个镇也就只有那么一条街,整条街上日日夜夜都是香茅油的味道,我到大了才知道是熬了外销到日本去的,我大舅妈牵着我的手,先去办什么事忘了,然后去最大的一家百货店,我现在想大概不超过十坪大吧,去给我选衣服,选好久,和店老板娘交谈用的是日本话。我之所以耐得住性子,是因为一会儿还会去买那时候我想得要命的玩具,可能是一把塑料枪或关刀吧,——我已经三十年没有想起我大舅妈,根本忘了有这人,因为那不久他们就离婚了。

因为闻到香茅油的味道,让那个男人想起了他遗忘已久的大舅妈,这听起来就觉得很神奇,但也很令人不解,不是吗?

发现嗅觉与记忆的这种关系,心理学家们非常兴奋,他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气味在记忆中留下的痕迹确实是相当顽固的。我们的记忆里储存了大量的东西,增加任何新的内容都会对以前储存的东西产生干扰作用,而这种干扰作用对于气味的影响则要小得多。正因为如此,现在学会辨别一系列新的气味对于以前学会辨别的气味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一旦辨别了某种气味,其痕迹就会在记忆里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持续终生。

绝对记忆:你身边有记忆超人吗?

阿根廷短篇小说家、评论家及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他的一篇扑朔迷离的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中,向读者介绍了一个名叫伊雷内奥·富内斯的人物,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走出黑暗”。

1884年的一个夜晚,叙述者和他的表兄贝尔纳多在乌拉圭遇上了暴风雨。天空乌云密布,南风劲吹。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男孩的身影。表兄大声朝他喊道:“伊雷内奥,几点了?”伊雷内奥既没看表也没看天色就回答道,“贝尔纳多·胡安·弗朗西斯科,差四分八点。”“宛如高精密计时器般的富内斯”似乎对时间有种分毫不差的感觉。

叙述者几年后回到乌拉圭,他听说富内斯不慎从一匹桀骜不驯的马上摔下来,落了一个终身残疾,只能在行军床上度日。自从堕马后富内斯有了令人咋舌的两大绝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绝对记忆力。富内斯能看见、听到和感知一切,并且经久不忘。堕马事故让他的记忆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存储器。叙述者决定前去拜访富内斯。当他穿过铺了花砖的院子走进富内斯的房间时,他听见有人在背诵拉丁文文章,此人正是伊雷内奥·富内斯。这个残疾的孩子并不懂拉丁文,他是在床上记忆下来的。他背诵的那几段摘自古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Pliny)编著的《自然史》,更准确地说是第17卷第24章的内容,说的是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赛勒斯大帝、本都王国的米特里达梯六世和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等人的惊人记忆力,赛勒斯大帝记得军队中每位士兵的名字,米特里达梯六世会说王国里所有22种语言,西摩尼得斯则是记忆术的发明者。在其他人看来,这些人的记忆力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而对富内斯来说,这不过是世界上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样的人,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天赋异禀吧。心理学家指出,绝对记忆是个别脑区功能亢进所致。但很遗憾,具体原因,目前科学还尚未发现。但心理学家们发现,一般绝对记忆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他会让记忆的所有者变成有缺陷的人,他们心智近乎病态,而且饱受失眠的折磨。

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1854年,英国诗人及画家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在诗作《闪光》中描述主人公在一个夜晚站在情人的身旁看着燕子飞过时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他感到前生他就是那个样子站着她的身旁:

你曾经是我的心上人,

多久以前我已说不清楚。

但是,当燕子飞上蓝天,

你欲与我亲吻,

有块面纱脱落——被我一眼认出。

这种事以前是否有过?

对罗塞蒂来说,时间将复苏他们的生命和爱情,这是件十分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有人用“前生说”来解释“这种事以前是否有过”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喽,宝黛第一次相见,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前世确实有过一段瓜葛。根据这“前生论”的解释,你的记忆包含了对前生的潜在回忆,由于与当前的经历突然吻合,前生的潜在回忆开始发出共鸣,从而产生了一种重复过去经历的感觉。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前生论”听起来实在让人觉得有些玄思的成分,所以这种假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

荷兰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海曼斯,在经过几年的试验,给出了他自己关于似曾相识之感为何物的说法,他的试验虽然完成于上世纪初,但他的假说至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海曼斯的假说的出发点是,对某一感知的熟悉感归因于该感知和之前经历之间的联想。这些联想帮助确定过去经历所发生的时间:联想越模糊无力,当前经历和记忆中经历之间的明显时间间隔就越长。由于精神能量暂时下降或注意力减退,我们所熟悉的正常条件下的联想会消失或减弱。似曾相识的感受是在并非完全没有联想,而只是联想较弱、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发生的。于是意识就有了一种当前经历是一个久远事件的记忆的幻觉。

阿兹海默症:我的记忆一片空白

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也就是我文首提到的公司楼下的老爷爷所得的病。它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该病病因迄今未明,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

不管其病因如何,结果都是灾难性的:许多已经获得了的或者学会了的东西,一直以来都得到妥善存储的东西都消失了。一个顺行性遗忘症患者失去了以一种日后能被唤起的方式储存新的经历的能力。他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没有了未来。对逆行性遗忘症患者而言,过去已经被擦掉了或者无法获知了。那个曾经是他,有能力、有才干、有个性,有着充满了亲身经历的内在生命的一个人已经消失了。不管是顺行性遗忘还是逆行性遗忘,病患者都已经丧失了其大量的心智资本,并且没有办法补救。

记忆与我们如影随形,从最初的记忆到年迈时的忘却,从记忆的形成到记忆的磨蚀,从记忆能力尚未健全到记忆能力的丧失,此间的种种问题注定会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因为我们拥有记忆。面对陪伴自己终生的某样东西我们许多人恐怕无法不感到好奇,以上所述,不过是记忆的冰山一角,要想更多了解它,还需要我们多看书,多探究,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