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让爱越走越远 ——留守儿童之殇]爱越走越远

三下乡的第三天,我上了一节作文课,要求学生当堂写作,写作的主题是“我的妈妈”,课后收起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的情节都是“我发烧了,妈妈冒着大雨送我去医院,我好感动,我爱妈妈……”,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应试教育的后果,然而后来,我在一篇作文找到了答案,“我的父母一年四季都出去工作,只有过年才回家,回家之后就会带我和弟弟去游乐场玩……”,因为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孩子们对父母的印象也只能停留在短暂的相处中,他们感受到关于亲情的爱因为距离而越走越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父母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看,隔代教育因为老人缺乏精力,对孩子的看管越来越少,孩子变调皮、成绩下降已成为常态,留守儿童之殇,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善举就可以弥补的,于他们而言,父母的关爱才是一剂心灵的良药,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在当今已成为一个遭社会热议的话题。很多犯罪案件不乏看到一些刚成年的青少年因为原生家庭而走上犯罪道路。在这话题背后,我们发现来自社会各方的帮助仅仅是物质上的短期帮助,对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更需要的应该是心灵辅导和对学习动机的端正,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自觉学习的能动性和刻苦精神,他们的成绩会一直下滑,他们会因缺乏亲情的温暖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逐渐暴露在他们的课堂表现上,除了各种各样的恶习,还有一些因家庭贫困而内向、敏感。我在支教过程中常常观察到,一些特别调皮的男生其实是为了想引起老师注意而故意在课堂上捣乱,他们的一些过分行为是为了寻求关注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安全感。

留守儿童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属于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应该了解其一般状况和外部影响因素,更需要在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在心理特点和发展机制。“留守儿童”年龄偏小,接受的文化知识较为贫乏、在生活很多方面,自理仍是问题,此外,他们的是非观仍处于塑造期。在许多留守儿童中,有的留守儿童冷漠、不思进取,甚至做出严重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鉴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则显得较小。那么如何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提高其身体素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去谋生养活家庭也是一个问题,这二者看似冲突,实则并不是,作为第三者,我对此感到很无力,除了在这里写一下稿子暴露一下问题,我的所作所为好像是冷眼看世界,可我依然要挣扎一番说出我的看法,外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关注,但真的能走进留守儿童心理或许真的是父母的关爱,捐点钱,拍点照片,可能“你们”完成任务了,但问题的根源依旧存在,在这个孩子依赖父母的年纪里,他们渴望爱。说到这里,我希望能有一批专业的心理学者可以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不仅关注孩子,也要关注父母,让父母去影响孩子,让一颗心去影响一颗心。物理上的距离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心灵上的距离,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