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尺子后量人】 尺子怎么量

  又到年终,各类检查评比、量化考核纷至沓来。《考核细则》一出台,有人窃喜,有人骂娘。窃喜者盛赞《考核细则》之公允;骂娘者嘀咕《考核细则》之偏颇。考核者就一句话“先做尺子后量人”,少数服从多数,就这样吧!

  就这样吧,《考核细则》就是尺子,我们得学会适应这把尺子。我们买鞋子时,有时会稍大一点,有时又会稍小一点,我们会因为稍大一点或稍小一点而感到不适,甚至苦恼。但新鞋子似乎又没有正好合适的,就是号码一致的一双鞋左脚刚合适右脚却感觉有点夹脚,挑来选去也只能如此。奇怪的是,穿了几天,我们就不觉得鞋子是大是小了,原来是我们的脚适应了这双鞋子。我们买衣服时,也不一定就能买到十分合身的,不是稍长一点,就是稍短一些,可我们喜欢这种款式,只好将就了。开始我们会因为新衣服长了一点,或短了一些而感到别扭不自在。时间稍长,我们居然一点点地就适应了这种长或短,甚至屈从了这种长或短。慢慢的,我们的心里还会转变,以为穿短一点的衣服更适合我们。反过来,要是穿长衣服,我们也会觉得我们就是适合穿长衣服的人。当初的不适,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如果时间再长,周围的人还会觉得我们穿这样的衣服才时尚,才得体。

  说实话,我们就是穿这种长衣服或短衣服的人。

  其实,当初我们判断的那个客观差距仍然存在着,并没有改变。只是我们自己放宽了心中的尺寸,是我们内心自觉的或者潜意识的调整,让我们接受了这个本不愿意接受的尺寸。生活中许多事,其实都不是我们当初想要的那个尺寸,但我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甚至包括我们的婚姻、工作和做人的态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都知道。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以心中的尺子衡量着万事万物。得失轻重、利益名分,都在我们这把尺子上,我们是抱着这把尺子过生活、做事情,选择方向和辨别是非。只是大千世界,纷纷扰扰,是是非非,符合我们心中尺子的事物并不多。我们因此而常常不适,往往还会因为不适而恼羞成怒,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这就大可不必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或明或暗的在用这把尺子量着别人而同时又被别人用尺子在比划着,衡量着。何事是对,何事是错,哪条对我有利,哪款有利他人,我们往往很清楚但我们往往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愿意说清楚。我们是在用这把尺子修正外界事物的时候,又被外界事物所修正。不经意间,尺子上的刻度就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这个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更是一个私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没有一把衡量的尺子是不行的。大尺子如法律法规,小尺子如细则公约。行有行规,校有校纪,但如何去使用这把尺子就显得颇有学问了,用好了,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用不好,人心涣散,各自为战。量人者要明白,被人量者也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人莫做官,做官都一般,说的就是量人这个烫手的工作吧。

  年轻的时候,我们心里的尺子像一把不变的钢尺,刻度分明,宁折不弯儿。到了中年,我们心里的尺子,则变成一把木尺,长了可削,短了可换。上了年纪,心里的尺子,兴许就变成了一把可以伸缩的皮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知道某种事物某时该放在某个尺寸的刻度上。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如果我们用这把尺子度量别人时,能稍稍放松一点点,用这把尺子衡量自己时,能稍稍放紧一点点。这个家庭该是多么的温馨而幸福,这个单位该是多么的融洽而高效,这个社会该是多么的和谐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