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了我们_哪里有花开,我们就去哪里

(一)

我父亲是个养蜂人,毫无例外,我母亲也是。只不过,我最初父亲的职业理想,绝不是成为一名四处辗转常年奔波的养蜂人。至于他到底想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我每每问起,父亲用那浓厚的乡音重复道:“除了养蜂子,我现在还会啥子嘛?”

他定是忘了,二十几年前,那一本破旧不堪的《养蜂手册》,但凡空白处,都被他写上了胡诌乱编的诗,一字一顿涂抹着不知深浅的人生理想。这本《养蜂手册》,是父亲成为养蜂人的第一本教科书。只是,这本书来得有点迟,让他生受了三年的劳务折磨。

我爷爷是大字也不识一个的农民,并不觉得在教室里伊伊哇哇念一天书比在地里干一天活来得实在。父亲那时已经读完初中,而村里绝大部分人小学都没念完,爷爷觉得,是时候将父亲从那堆没用的书本里拉回来了。关于初中毕业被爷爷勒令退学充当劳动力的这段历史,父亲每每提及起来,总带着一股子苦中作乐的豁达:“想当年,你爸我才十六岁,就开始挑扁担干活,挑六十九斤半的桶……”忆苦思甜之后,他还来一句自我升华的总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是,我那伶牙俐齿、吵遍全村无敌手的母亲,总会极不配合地眼睛一翻,鼻子一哼,声音敞亮地揭老底:“哎哟,你不是说你老汉能干得嘛?可怜你读书娃莫得劲,只好给你配个能装六十九斤半的桶儿!”

六十斤九半的一对水桶,压在父亲稚嫩的肩膀上,来到沟沟坎坎,田间地头,日复一日,企图用长久的劳作彻底磨灭父亲那越来越稀薄的求学渴望。当时,村里还是大集体状态,村民们白天上地干活,晚上到村里的保管室集合读夜校扫盲。父亲作为村里数一数二的高学历,被委任为夜校老师。在这个用脚步都能丈量出面积的小山村,父亲那濒临死亡的读书梦,忽然光芒大盛。从毕业的学生到稚嫩的代课老师,父亲想,原来除了读书,还可以教书。于是,他满怀希望,催促爷爷跟村里唯一在镇上当民办老师的堂伯说情,推荐自己加入民办教师队伍。我那位堂伯,一来兴许怀着点小小的私心,担心父亲会威胁到他在村民中独一无二的老师权威,二来爷爷也没有带去具有绝对说服力的礼物,于是他三番五次推脱,总能找到合适的借口将如牛皮糖一般的爷爷送出家门。

说起这件事,父亲总有点遗憾:“如果你堂伯那时候搭把手,说不定我现在就是教授哩!”母亲却满是嘲笑:“得了吧,你看看新闻,现在的教授有多少扯不清楚的事!”

总之,当老师的愿望落空了。父亲只好跟着他那量身定制的六十九斤半水桶,继续在跟泥土打交道。在他务农生涯的第三年春天,忽然有个河南来的养蜂人拖着十几箱蜜蜂摆在村子旁边。

罗家湾这个小村子,一向闭塞,谁家老母鸡下了个双黄蛋,都能被当做新闻在大妈大婶的舌头上来回咀嚼好些天。忽地来了个外乡人,全村的人都出动了,像看什么稀罕物一样盯着养蜂人。

金黄的油菜花铺满山野,蜜蜂成群结队,扇动翅膀,飞入花间,“嗡嗡”地唱着,待肚子滚圆,两只后腿各攀上一颗淡黄色的花粉粒,再飞入蜂箱。养蜂人从帐篷里拿出一个铁皮做的简易摇蜜机,手法轻柔地揭开蜂箱,拿起刷子,将爬满巢脾的蜂子轻轻扫落,再将巢脾放入摇蜜机卡住,摇动把手来回转动,亮晶晶的蜜糖从巢脾里甩出来,落入机子底部。待巢脾里的蜜彻底甩出,养蜂人又轻轻地将它放回去。如此再三,短短一上午竟然摇了一大桶晶莹透亮的蜂蜜。

养蜂人沉默寡言,并不解释蜜糖的由来,只是舀了井水冲起一大勺蜜,请大家喝。村里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新鲜的玩意儿,原来蜜蜂的嘴巴里吐出来的水又甜又香。

时间久了,村民对养蜂人的行径不再好奇。只有父亲,成了养蜂人的跟屁虫,他只要忙好农活,便放下担子奔向养蜂人的帐篷。当油菜花最顶上的花苞也开过的时候,养蜂人决定离开村子,走向下一处开花的地方。父亲软磨硬泡,说通了爷爷,成为养蜂人的徒弟,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学一学这养蜂取蜜的手艺。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养蜂这个行业,我从来也没有机会跟父亲讨论过这个问题,只好在心里暗暗揣测,对身在闭塞山村的父亲来说,跟着养蜂师傅,兴许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那时候,四川还不是务工人员输出大省,左领右舍都还将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做终身职业。因此,我的父亲便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人。

(二)

跟着养蜂师傅那几年,父亲倒也没吃什么苦,只是经常搬迁。每年春天,采完老家的油菜花蜜,便离开四川,一路北上,去宝鸡、武威、金昌,赶着洋槐、向日葵、紫荆等花的花期。每到一处花开正旺的地方,寻一块宽敞之地,铲掉杂草,将蜂箱搬下来,一个接一个整齐放好,再拉起帐篷,搭起一个临时住处,休整两天,开始采蜜。

周而复始,日子一天天过去,秋天来临时,父亲辞别师傅,回到老家。来年花开之际,父亲又离开家,跟随师傅前往头一年经过的地方,重复着那越来越熟悉的采蜜营生。

养蜂师傅并没有教给父亲多少东西。

在父亲的那个年代,拜师学艺,首先得孝敬师傅,至于师傅愿不愿意将本事传给徒弟,到底传多少本事,都得看师傅的意思。父亲的这位养蜂师傅,倒没有太多师傅架子,也无需事事要父亲鞍前马后,只是他天性沉默少语,也不擅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只交给父亲一本厚厚的《养蜂手册》,任由父亲琢磨。

好在,父亲的脑子还算灵光,凡事只要师傅做过一遍,他也依样画葫芦能做得八九不离十。

几年下来,父亲已经将养蜂的本事学到手。他跟爷爷商量,想自立门户,也学着养蜂师傅的样子,自己买十来箱蜜蜂出去闯闯。买蜜蜂需要一大笔款子,爷爷只是个伺弄庄稼的老农民,家里的收入,早年为大伯娶媳妇,已经所剩无几,加上小姑还在上学,爷爷的兜里几乎没有余钱。他不愿凉了父亲的心,又不愿将手头的拮据直白地告诉父亲,便拿出一个恰当的挡箭牌——“无后为大,还是先将婚事解决了,再说养蜂子的事”。

当时,父亲已经二十二岁。在这个边远的山村,流行早婚,大多数人到了十六七八,就结了婚。到了父亲这个年龄段,他的同龄人早就当了爹妈。父亲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剩男”,却并不优质,只是个穷的叮当响的憨实后生。媒人见了父亲,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如嫌弃春末地里抽了苔的莴笋一般,好像只要塞给父亲一个女人,父亲就必须感激涕零。哪知,父亲这个总在土墙上贴着刘晓庆海报的土包子,居然也会挑三拣四。相亲之路不顺利,父亲却不以为然。大龄单身人群总能得到已婚人士的格外关怀。父亲的婚事迟迟得不到解决,为此着急上火的队伍已经从爷爷奶奶壮大到隔壁村的大娘大婶,但凡谁发现了适婚女子,便火急火燎地告诉爷爷奶奶。

一位隔壁村的大婶,格外看不起那些到了适婚年龄却迟迟不肯结婚的人,自作主张,将她那已经二十一岁的“剩女”堂妹介绍给我父亲。俩人依照当时流行的相亲过场,打着自由恋爱的旗帜奔着结婚的目的处了几次。后来,这位“剩女”成了我的母亲。

当时年轻人恋爱约会流行看电影。父亲手头没几个零钱,却装硬气,请母亲去看电影。母亲高兴坏了,一时之间忘记恋人需要独处的约会原则,带上了舅舅和小姨。父亲兜里的钱,只够买两张电影票,一看到母亲带着俩弟妹出现在电影院门口,完全傻眼。母亲看出父亲的窘迫,摆了一回阔,一个人买好电影票。父亲对这位约会不揩油的剩女格外高看,终于拿出死缠烂打的惯常招式。

兴许同是天涯“被剩人”的缘故,母亲对父亲的印象也不错。于是,父亲和母亲处了一年后,结束了一直被格外照顾的“剩人”生涯,欢欢喜喜成了家。后来,在油盐酱醋锅瓦瓢盆的碰撞中,父亲与母亲总免不了口角相对。纵然母亲伶牙俐齿,还是辩不过擅长讲大道理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父亲。

母亲懊恼,“老子信了你的邪!跟着你就没享过福!说啥子跟着你浪漫得很,哪里有花开就去哪里采蜜,养蜂哪有你说得那门简单!你个骗子!”

父亲嘿嘿一笑,肆无忌惮地展示着满脸得意:“我说的本来就是实话,我们养蜂子这行,本来就是哪里有花就去哪里!”

(三)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了好几年,爷爷也收拾起太爷爷留下来的手艺,趁着空闲发豆芽卖。将绿豆用温水泡好,待喝饱水的豆子冒出尖尖的白点,放进土陶烧制的水缸,盖上竹篾编的盖子,每天浇个十来次井水。如果是夏天,三五天便长出满缸的豆芽来,要是冬天,则要一个星期。

爷爷发的绿豆芽,细长细长的,带着雪白的一段根子,比起那些用过胖大灵和无根剂的豆芽,纤细很多。不过,他的生意倒是挺好。每天早上,爷爷五点多就起来,将豆芽从水缸里捞出来,放进倒满水的水槽里,洗掉豆芽根部早已裂开的壳,再装进竹篾编制的箩筐里,挑着去镇上沿街叫卖。

“刘豆芽!刘豆芽!”

街上的居民和菜馆,倒挺喜欢这长得纤弱的豆芽,这人一斤,那人两斤,还不到中午,爷爷就挑了空箩筐回来,再下地干活。

后来,“刘豆芽”有了点名气,街上的菜馆指定要爷爷的豆芽,爷爷只消在大清早将豆芽送去就成,不再沿街叫卖。

结婚之后,父亲想借用爷爷这块豆芽招牌做豆芽生意。只是,父亲卖了一阵子豆芽之后,才发现还是养蜜蜂比较适合他雷打不动的睡懒觉习惯。于是,父亲跟母亲商量,想买上十来箱蜜蜂来养。母亲虽然总喜欢时不时跟父亲抬杠,但在养蜂这件事上却是全力支持。当下,她拿出家里所有余钱,跟父亲数了数,距离买蜜蜂的钱还差一大截。

父亲跟爷爷再次提起养蜜蜂的事,爷爷这几年卖豆芽攒下一笔钱,资助父亲自然不成问题。当时,家里还是集体生活状态,大伯一家、小姑、爷爷奶奶还有父亲母亲都挤在五间土屋里。大伯非常反对爷爷资助父亲,父亲气不过,请了村长和几位长辈来,要求分家。父亲分得一间堂屋,一间里屋,大伯要求搬出去另起房屋,爷爷只得将积蓄挪给大伯造房子,养蜜蜂的事,爷爷已经无法支持。

母亲不甘心,一拍大腿:“求人欠人情债受白眼还不如贷款!”

父亲经历分家这件大事,更不愿四处求情借钱,便请了村长开了证明,拿到信用社贷了二十元钱。我记事起,印象中猪肉是一元钱一斤,二十元钱,已经是一笔巨款。

父亲贷到这笔款子,从河南师傅那里买了十几箱蜜蜂,开始了三十几年的养蜂生涯。母亲则留在家中,独自耕种着分家得来的两三亩地。

选段结束,免费阅读全文请戳

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小说组入围作品《甜蜜蜜》

作者豆瓣阅读主页请戳:玖月

———

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入围作品评选正火热进行中,豆瓣一刻将每天展示一部入围作品,欢迎关注豆瓣阅读的主页、App、微博、小站,免费阅读更多最新入围作品并参与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