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高校之人才_高校人才网

  套用一句经久不衰的话:“现在社会什么最贵——人才。”人才是什么?拥有一门高于常人的精湛技艺,而这门技艺必是被社会所需要的,且能够创造不小的社会价值。

  然即便都属人才,境遇也不尽相同。有一种人才叫做官方版,有一种人才叫做个人版。什么叫做官方版呢?顾名思义受到国家正规培养,并得到国家颁发的证书认可的就为官方版。那什么又叫个人版?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学业甚至没有上过学的部分人,凭借自己先天的潜力,后天的努力,白手起家,开创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的人,而这些个人版的人才往往是具有惊人的毅力和耐性,由于学历较低的原因常得不到机会的垂青,这里的机会是指一些有前途发展的知名企业,所以自主创业成了这部分人取得成就的唯一途径,而一个人,当你眼前只剩下一个目标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意义,不成功便成仁。拥有这样品质的人,不成功也就奇怪,他们能够发挥的力量更是可怕的。

  那么现在再来说说我们所谓的官方版的人才,普遍优势学历高,有家世,有背景,单从学历这方面来说,这批皇家招牌军中滥竽充数的为数不少,证书由国家机构颁发,有机构就有人际关系,有关系有后台自然万事顺风。除去这部分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国家花大钱,大精力培育的高学历人才,除去幼稚园,从小学到高中,至少经历12年的学业历程,还不加上有留级现象的人群,这部分人不在少数,尤其在高中,在某些人口基数大的省份学生来说高四几乎成了考上好大学必修的一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就像个庄园的管理者,为了庄园的繁荣昌盛、长期发展,他总是要对来年种植的种子进行挑选,而我们就像种子,经过筛子的不断筛选,最终留下的便被打上了优良品种的标号。由于这些人才是常年在校园中度过他们的年华的,而校园又像独立于这个社会的象牙塔,养尊处优着,守着家人和老师的呵护,造成的结果是这些人才成了脆弱型人才,内心封闭,不善与人交际,高分低能等等问题在他们身上屡见不鲜。比起那些早期便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个人版人才来说,他们是浮躁的,长期积累的优越感,该死的虚弱、骄傲和自尊,便演变成了好高骛远的性格,初入社会屡屡碰壁,一遇挫折便萎靡不振。为什么会有这样零零总总的普遍症状呢?责任当然不完全在于这些高材生们的身上。首先从国家挑选人才的制度上来说,用理论的方式挑选理论的人才,然而是曾想过理论有时未必与实践符合呢?书本上的知识是用他人的经验总结的,在没有体验的基础上,能做的只有死记硬背,更可怕的是这些书上的东西有一天成了老师家长口中不可推翻的定理时,就会更让我们迷茫而失去方向,而当有一天我们有机会去验证时,就不免磕磕绊绊,毕竟条理是定性不变的,而时代在发展进步,随之而来的问题层出不穷,书本如何能够涵盖全部,然而我们这些高校人才就不乏一些成天教条主义的人,墨守成规,唯唯诺诺,又不敢有新的跨步,只有笔头功夫,全无实战经验,有一天成为赵括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

  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就业。对于现在的形式来说无论哪个行业就业前景的严峻性都是存在的。这对如今高校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个打击,近20年的学业,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里,举步维艰,硬着头皮往上读,往上考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然而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却未必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打上官方版人才的标志的人太多太多了,在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上,我们的价值真还不如大字不识却全武有力的农民工。这是可悲的,所以请不要再说什么啃老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谁都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没有谁天生愿意月月打电话向父母伸手讨要生活费,一副讨好撒娇状,即使有些人表现得理直气壮,其实只是为了掩饰心中的虚,放下电话之后肯定又是另一幅模样了,只是别人看不见罢了。记得看过一篇短文说的是某个知名企业的老总到了一个高校发表演讲中说,你们这些大学校园里读书的人是为了有一天给我们这些没读过书的企业老总打工的。此言很是嚣张,听着也很让人气愤,但想想却也是个不能否认的现实。

  随着大学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我国高校的人才的处境是越来越尴尬了,未来如何发展,让我们且走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