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旅行者 贝多芬

刊载于2015年5月《周末画报》

在强者林立的古典音乐世界里,演录贝多芬全集,从来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但安兹涅斯不一样,他是一个属于贝多芬的旅行者,去年已然带着五首协奏曲走过了19个城市。波德莱尔诗歌中的这一句:“惊人的旅行者!我们从你们海一般/深沉的眼中读到多么高贵的故事!”实在是太适合他不过了。

记得德国音乐杂志《Fono Forum》曾将安兹涅斯的贝多芬录音第二辑选作月度最佳:“安兹涅斯完全打破了贝多芬与命运斗争的既有形象,透明精巧的音色似乎沿袭自他的偶像之一米开朗杰利,第四钢协里的弱奏又让人想起了威廉.肯普夫。安兹涅斯凭此录音进入了钢琴家的奥林匹斯圣殿。”

莱夫.奥维.安兹涅斯(Leif Ove Andsnes)1970年出生于挪威卡姆岛,在卑尔根音乐学院随著名的捷克教授尤里?贺林卡学习。出道后他成为索尼厂牌的专属艺术家,近年共获得8项格莱美提名、 6项留声机大奖,还出任了奥斯陆挪威音乐学院的教授。

而他这次上海音乐会的合作者、马勒室内乐团成立于1997年,由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的前成员创建,大师阿巴多正是他们的栽培者。2012年,该乐团成为与安兹涅斯共同使用“贝多芬之旅”品牌的伙伴,相继举办一系列贝多芬演出,2014-2015乐季即是该旅程的末班车,他们所演绎的贝多芬五部钢琴协奏曲与合唱幻想曲将在十余个国家的60多场音乐会上翩然而至。

安兹涅斯与贝多芬夙缘深厚。他儿时印象最深的“贝多芬经历”是其父亲最爱听的曲目——第五钢琴协奏曲。而其最爱的段落在第二、第三乐章之间,仿佛那是一个“世界的转变”,而不单单是从B大调转到了降B。他这么表述:“那里真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东西。” 安兹涅斯最早所弹的贝多芬的可能是“月光”的第一乐章,但年轻时觉得弹贝多芬很不舒服——两手之间的间距过于大,其低音很低,高音又飘在上面,生生地拉开了那个音域。显然,这对孩子来说远不如莫扎特或肖邦。可是他说:“当你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贝多芬要硬造出了那么极端的声音范围,你就可以弹它了。”

带给少年安兹涅斯震撼的还有“英雄”交响曲里的葬礼进行曲 。他终于逐渐意识到,成人后自己才能充分理解贝多芬,换言之,生活的焊接、敲打、锻铸是这趟“贝多芬之旅”里不可避免的过程。

当谈到怎么会想到从2012年开始录制贝多芬协奏曲全集时,安兹涅斯表示选择“贝多芬旅程”,更多的只是向对这些伟大的曲子抒发一些私人化的感受,而并非想在曲目库里徒劳地增添一点锦饰。有幸找到安兹涅斯那几张唱片的乐友,可以留意下他在钢琴协奏曲里老练的颤音奏法与相对素朴的伴奏背景所形成的奇妙效果, 那真像是一个风尘仆仆、不计感官享受,却又一心有着崇高目标的旅人!

在与马勒室内乐团的合作中,安兹涅斯还关注到了一些别的演奏家所忽略的细节:许多传统的交响乐团倾向于突出协奏曲里宏大性的那一面,这一做法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却容易陷入定势的泥潭,贝多芬音乐中那种迅捷而瞬息的变幻不幸消失了。安兹涅斯却偏偏想让听者没法预料在下次转折里遭遇什么样的惊喜,也正是在马勒室内乐团的柔软、清淡的伴奏下,键盘上许多节奏、重音上的细微变化得以呈现。以这种意义说,马勒室内乐团的乐手们不苛求点与点的强度,而让点点之间构成一种无迹可寻、却又实实在在的张力,是安兹涅斯最理想的搭档。

有人说,西方音乐对世界如此有影响力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不管用于或舞蹈、仪式,或崇拜、娱乐,它的内在世界都可以很好地独立起来,不必束缚于它所诞生的条件与环境。它有能力努力地脱开其功能,以自己界定自己。一直以来,许多钢琴家都认为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几乎不具有钢琴属性”。但安兹涅斯说那只是我们还没消化好他交响性的写法。在协奏曲之前,他最常弹的是其二十二号钢琴奏鸣曲(Op.54),这样的“音之游戏”难道不有着最高的钢琴性吗?纵观古今,大作曲家大多可以通过解释自己的世界,发现自己的规律,从前提走向结论。巴赫的平均律如是,上交正在进行中的、格哈德?奥皮茨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如是,安兹涅斯的五首协奏曲同样如是。

关于音乐会曲目:

很有趣的是,第三钢琴协奏曲尽管不如第四、第五出名,却是里赫特与米开朗杰利等名家愿意反复录制的曲目,至于里赫特为何避开第四、第五,米开为何避开第四,原因罕有人知。第三钢协里美丽的瞬间很多,但是它首乐章无与伦比的第二主题无疑是最有歌唱性的——贝多芬也将其作为了后面庄严慢板的主题之一。慢板里,管乐沉默,弦乐弱奏,钢琴在E大调上造出了一个虚空般不可测、极致简单却能与宏大相通融的星丛世界。

1808年音乐会的成功鼓励了贝多芬去写一首新的钢琴协奏曲,但加重的耳聋让他几乎无法亲自去弹这首第五钢协。第五钢协单刀直入的开场无疑是革命性的,从此炽燃着的光明一刻不息,慢板主题有点将进行曲旋律摇身一变为悠扬牧歌的意思,而终曲里定音鼓再次获得表现机会,配合着独奏家演化出了一种有承载、有天地参照的崇高快乐。历来无数钢琴家都把贝五钢协视作必弹曲目,它自然也是录音史上的常客。若您初次接触,可以尝试智利钢琴家阿劳、或者刚来过上海的名家科瓦塞维奇的版本。

1815年,贝多芬甚至开始谱写一首第六钢协,可是只努力完成了第一乐章的一部分,便置之高阁了。从此,贝多芬这一共五首钢琴协奏曲便成为了音乐家用精赤之身答复自然之伟力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