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音乐美之旋律|语言的音乐美

  用字句长短,声调的平仄来处理章句,可以构成语言的音乐美。然而快慢、高低、强弱并非音乐节奏的全部,还应该有往复回环而形成的旋律。有了旋转回环,语言的节奏就更为圆润,更有旋律感。

  汉语适宜于一唱三叹,能表现一种回环的美。这种回环的美在音乐中,由重复和再现形成,而在汉语中,则体现在反复、对偶、顶真、迭句等手法方面。

  一、反复

  (一)什么是反复

  两个以上的句子中,重复出现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叫作反复。

  把同样的话说上好几遍,会使人得到一种强烈而又和谐的感觉。所以反复句式和排比句式一样,都有加重、强调的作用,都宜于表达特别强烈的感情和意见。反复出于排比句,在形式上又和排比句稍有区别。

  如:(1)那声音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2)二诸葛一夜没有睡,一遍一遍地念:“大黑怎么还不回来,大黑怎么还不回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3)如果说这真是一个筵席。孩子,你为什么要先我而散去,你为什么要先我而散去呢?(唐弢心上的阴影)

  ——当有了强烈的或深切的情感时,可特别强调某一句话,或某个成分,再三申叙,以增强气势。

  (二)反复的作用

  反复,可以强调内容,激化情感,加深读者的印象。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则可以创造语言的旋转回环,使之更有音乐的旋律。

  如:(1)春天春日春水流,

  春原春草放春牛,

  春花开在春山上,

  春鸟落在春树头。

  (2)但总而言之,边疆上是炸,炸,炸;腹地里也是炸,炸,炸。虽然一面是别人炸,一面是自己炸,炸乎不同,而被炸则一。(鲁迅中国人的生命圈)

  ——运用反复的方式,不仅使语音不断地旋转拔高,具有极强的音乐美,而且不断地激化作者和读者的愤慨之情。

  (三)反复的形式

  反复的句子有三种不同的式样。

  1、同样的话,接连反复。

  如:(1)这确实是极普通极普通的家信。(金为华百炼小记)

  (2)命也夫,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论语)

  2、隔句反复。

  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挚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这个国民党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3、在原句加一二虚字,使字数略有变化。

  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用反复的方法,突出枣树,寓意深刻,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相当,排比则着眼于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反复要求字面必须重复,排比并不要求字面上的重复。

  二、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把字数相等或不完全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短语或句对称地并列起来,表达相近、相对、相连的意义,这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的上句叫起句,下句叫对句。

  如:(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二)对偶的特点,

  对偶,俗称对对子。其主要特点就是对仗。起句和对句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对。

  一般规矩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天对地,雨对风,楼台对殿阁,大陆对长空。

  如:(1)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名词“台痕”——“草色”;动词“上”——“入”;名词“阶”——“帘”;形容词“绿”——“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阳诸葛店,西蜀子云亭。

  ——其中“南阳诸葛”是孔明,“西蜀子云”是扬雄,都是引用典故。

  (3)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上句是乾隆皇帝出的,百年之后,才有人对上下句。孔明是诸葛亮的字,畹华是梅兰芳的字。

  (三)对偶的形式

  1、从结构上讲,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

  ①严对:除了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没有重复的字,还要求平仄相谐调,即在起句中要平仄交替,在对句中要平仄对立。旧体格律诗中的对偶就是严对。

  如:(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偶句讲究平仄,吟诵起来,音调铿锵,韵律和谐,富于抑扬起伏的音乐性。

  ②宽对:除上下句字数相等外,结构可以不完全相同(但须相似),字面可以重复(一般是虚词),平仄可以不讲究。

  如:(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2)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刘白羽长江三日)

  ——采用宽对,重在语意对称,字数实在无法相等时允许差一字,结构不能完全相同时,近似也行。基本整齐的不等字相对,在稍有变化中,依然给人匀称平衡感。

  2、从内容上讲,起句和对句在意思上的联系大致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情况。

  ①正对:起句和对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来说,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运用正对,对句不是仅仅重复起句的内容。起句对句的内容尽管相近,但合起来却应当具有概括性,能从各个方面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正对,多用近义词,突出同义。

  如:(1)西去长城一万里,

  南来大地几千程。

  田畴无际丰生

  产,

  烽火高台忆战争。(老舍游山海关)

  (2)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①反对:起句和对句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互相映衬。

  ——运用反对,要求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反对,多用反义词,呈现对比。

  如:(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对“千夫”和“孺子”的一爱一憎形成强烈对比。

  (2)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这是光明和黑暗相对,形象而深刻。

  ③串对(也叫流水对)起句和对句从事物发展过程(或是因果、假设、条件等),来说的,意思是互相连贯的。

  ——运用串对,贵在语意连贯,自然成对。好的串对,前后紧接,语言精炼,结构匀称,没有斧凿痕迹。

  如:(1)不因鹏翼展,那得鸟途通?(陈毅西行)

  ——起句和对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2)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

  ——起句和对句之间,表达的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四)对偶的特殊形式——鼎足对

  1、什么是鼎足对

  一般对偶句都是两句相对,有人称之为“合璧对”,取“珠联合璧”之意。还有一种以三句为一组,互相对仗的特殊形式的对偶句,如三足鼎立,被称为“鼎足对”。

  如:(1)穷快活,浪开心,活作孽。(古华芙蓉镇)

  (2)桥俯危波,车通远寨,栏倚长空。(鲜于必仁折桂令?芦沟晓月)

  (3)烟中树,山外楼,水边鸥,扇面儿潇湘暮秋。(张小山梧叶儿)

  2、鼎足对的特点

  鼎足对,既整齐,又有气势,兼具对偶排比之美。一般对偶句对仗的上下句要避免叶韵,鼎足对则不然,或其两句叶韵,或三句互为叶韵,而且平仄通押,造成音韵美。

  3、复杂的鼎足对

  ①隔句交错鼎足对

  由两个不同句式的鼎足对交错结构而成。

  如:见一面半面,弃茶船米船,着一拳半拳,毁山田水田,待一年半年,卖南园北园。(乔孟符两世姻缘)

  ——第一、三、五句和第二、四、六句分别为鼎足对,形成隔句交错的结构形式。当然,也可以把两句当作一句,看成是一般鼎足对。

  ②鼎足对中包含合璧对

  如:(这一个)倚银筝,步瀛洲,(这一个)吹铁笛,卧岩幽,(这一个)弹锦瑟,上孤舟。(范子安竹叶舟)

  ③合璧对中包含鼎足对

  如:(虽然是)罢干戈,绝士马,无征战,(你索与他)演枪刀,轮剑戟,习弓箭。(李直夫虎头牌)

  ④鼎足对中包含鼎足对

  如:(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2)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卢疏斋天净沙)

  (四)对偶的运用

  对偶的运用范围很广,春联、楹联、挽联、诗歌、文章的标题……各种文体的作品中也都可以见到。

  1、因为对偶句有看起来整齐醒目,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这样的修辞效果,所以许多成语、俗语、谚语都是对偶的结构。

  如:铜墙铁壁、画蛇添足

  要打当面锣,莫敲背后鼓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2、诗歌、戏曲讲究语言形式工整醒目,声音和谐动听,因此常用对偶句。

  如:(1)戏曲: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京剧智取威虎山)

  (2)诗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三个对句描写十年战斗年华,简炼概括,形象鲜明。

  3、春联、楹联、挽联

  如:(1)半间七零八落屋,一个千锤百炼人。(铁匠铺)

  (2)虽云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

  (3)草堂虽小,能容五湖四海来客;

  瓷盘不大,可盛十色百样珍馐。(成都带江草堂)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府衙堂联)

  (5)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

  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已汗未消。(金山追悼会挽联)

  (6)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谭嗣同之父挽其子。)

  4、散文里适当运用对偶句式,也能增添语言的和谐美。

  运用对偶,要求整齐匀称,但根据内容需要,可以有灵活性。散文中插入对偶,灵活更大,可以使语言有变化,增强表达效果。

  ①字数灵活、格式灵活:(以下举例均见于古华芙蓉镇)

  字数灵活:两字对偶,如:懒蛇活猴;三字对偶,如:做生意,跑码头;四字对偶,如:见风使舵,望水弯船;五字对偶,如:埋你一身土,呛你满嘴泥;六字对偶,如:餐餐沾上荤腥,顿顿喝上二两;七字对偶,如:锣鼓点子不离口,山歌小调不断腔。十字对偶,如:挨些莫名其妙的冷巴掌,遭些突如其来的暗拳脚。

  格式灵活:前多后少式,如:大人落泪娃儿苦、听错了行情估错了价。

  前少后多式,如:跑公差吃活水饭

  ——偶数字相对,庄严深沉,凝重铺张;奇数字相对,活泼流走,激越跳荡。如将偶数音节和奇数音节有规律地交织,相同中有不同,匀称中有变化,形成整齐美和错综美相结合的更为丰富的美感。

  如:他只学会了吃活饭:跑腿、打锣、扫地,而没学会做死事:犁田、整土、种五谷。

  ②相对的两个部分,一般是两个分句,也可以只是充当句子成分。

  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鲁迅伪自由书〈前记〉)

  ③对偶的连用

  对偶

  在语音上其实也是一种反复,它可以使语言显得对称而完整。当然,一个对偶只是一个小的旋转,在散文中如果连用一系列的对偶,一个个小的旋转则可以编成一串珍珠,滴溜溜地圆润悦耳。

  如:这是一个锦绣似的地方!终年有不谢之花,四季有长青之草,列峰排红,常住霭霭烟云,曲径通幽,时吟细细风雨,樵歌唱遏飞霞,牧笛吹咽流水。(吴有恒山乡风云录)

  ④对偶排比连用

  对偶和排比常常连用,使句子既整齐又有气势,节奏的对称和抑扬顿挫的律动也给人以音乐美。

  如:既有山歌的朴素、风趣,又有瑶歌的清丽、柔婉。欢乐处,山花流水;悲戚处,如泣如诉;亢奋处,回肠荡气。(古华芙蓉镇)

  ——综合运用对偶排比,表达了难以言传的音乐感受。

  (五)对偶和排比的区别

  1、对偶字数必须相等,排比可以不拘。

  2、对偶一般只限于两句相对,排比没有一定限制,可以是二三句,也可以是五六句。

  3、对偶尽量避免用相同词语,排比却把词语相同看作常事。

  ——由于汉语有易于形成对偶的特点,因此在文章中插入节奏优美,韵味十足,简明易记的对偶语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是,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一定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不可生拼硬凑,为了凑成对偶句式,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表达清楚的,硬拆成两句,或三句话能说清楚的硬拉成四句。

  三、顶真

  (一)什么是顶真

  顶真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它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起头,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有连绵的意趣,常给人以轻快、活泼、幽默以至调皮的感觉。

  ——这种修辞手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声音上面。

  如: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老子)

  (二)顶真的形式

  1、顶真可以是单音词、多音词,也可以是词组或短句。

  如:(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老子)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2、顶真有单次顶真、多次顶真和连环句顶真

  ①单次顶真,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②多次顶真,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

  ③连环顶真,如: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三)顶真的作用

  顶真是特殊的排比。其作用可以使结构严密,语势连贯,音律流畅,一气呵成,更好地表现说理的承接递进关系。

  1、诗歌与韵文中顶真的运用

  如:(1)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非铁石心肠,铁石心肠也愁泪滴千行。(汉宫秋)

  (2)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木兰辞)

  (3)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大学)

  (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结构纵横交错,纵式层层推论,横式句式结构相同,用“雄雌”“白黑”“荣辱”一组反义词,表达了哲学上的辩证关系。

  2、散文中顶真的运用

  如:(1)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竿,竹竿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鞭……(袁鹰井冈翠竹)

  (2)大运河畅通时,这里是一个大码头,有码头就少不了商人,有商人就不少文人,有文人就少不了文化,有文化就少不了饮食的精美,于是文化就同饮食结合了起来。(季羡林自述:我的一生)

  ——散文中的顶真,可以灵活一些。

  (四)回环

  回环是特殊的顶真,即前一句的头,作后一句的尾,前一句的尾,作后一句的头。

  如:(1)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电视片话说长江)

  (3)佛山香敬香山佛,神泉酒祭酒泉神。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回环的作用是,环环相套,回环往复,表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内在矛盾关系。

  ——在讲求回环之美时,应避免因过多、过密地使用同声、同韵、同调的字而影响音响效果,失去抑扬顿挫的自然节奏。

  四、迭句

  还有一种语言形式叫迭句。迭句的音响效果,类似音乐中的主旋律。音乐中的模进,是把一个音群提高或降低若干度,然后再现,把情感向深处推进,引向高峰;语言中的迭句,是使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音响反复出现,使感情在反复迭唱中步步深化,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情感。给人以壮实、深沉的感觉,使人回味无穷。

  如:(1)恶魔!你还想砍,还想割,还想把我们的母亲整个吞下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2)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迭句的进一步叫迭章,即全篇各章基本相同,仅仅换一个字。这类形式便于抒发萦绕内心的丰富细腻的情感,通过反复咏唱,把心底的欢欣或郁闷,步步抒发出来,更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袺之;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诗经?芣苢)

  ——诗中每段只换了一个字,读来却毫无单调乏味的感觉,这种音响重沓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热烈、欢快、富有节奏的劳动场面。